迎来又一个科技的春天
来源:经济日报
1月24日,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。围绕科技创新主题,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、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、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、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王秀杰等5位科技工作者,畅谈感悟。
朱日祥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主要从事地球科学研究。“我的家族是从我这一代才开始有文化的。我能有今天,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培养。”朱日祥院士说。
在寻找矿产资源的深度上,发达国家可以达到约4000米深度,中国目前还在1000米以浅,这不是资源上的限制,而是勘探手段所限。朱日祥院士的团队在国家支持下对这一科学前沿作出探索,承担的“深部资源探测核心装备研发”项目去年通过验收。他们自主研制出的8套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装备,提升了我国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能力与技术水平。“这些成果为走向地球深部提供了国之利器。”朱日祥自豪地说。
骆清铭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光学成像,就是研发各种新的影像方法,把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看得更清楚更全面。骆清铭团队在过去10多年中研发出一种新成像方法,把鼠脑内每一根神经元、每一条毛细血管都展示出来。这项名为“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获取鼠脑高分辨图谱”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科学》上发表,并入选2011年度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新闻。
“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环境有很大改变。”骆清铭举例说,他们的全脑网络可视化技术研发,开始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,取得初步成果后,又得到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,把样机放大,在苏州工业园区建了50套设备的成像平台,引起国际上高度重视。“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,使我们的技术一直处在国际引领的位置”。
蒋立新是一位心内科临床大夫,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协调机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联合主席,近5年已带领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上发表5篇论文。她率领团队近20年所做的大量研究,不仅为中国老百姓带来了益处,同时也改写了数十项国际指南,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。
蒋立新说,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研究导向上更加注重实效,以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,“这对我们做大临床研究和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来说,是千载难逢的机会”。
王昭东带领的先进轧制技术与热处理创新团队,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。经过20多年的努力,他们研发的先进热轧钢材新一代TMCP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,已构建起我国独特的资源节约型钢材生产体系,可使钢材强度提高100兆帕,吨钢成本降低100元到200元。他们还研发出特种钢板辊式淬火技术,可为海洋工程、水电核电等特种钢板的生产提供关键的热处理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。这两项技术目前在国内主要大型钢铁企业的50多条生产线得到应用。
“我们通过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,实现工艺、装备和产品的一体化,推动成果转化。”王昭东说,成果转化工作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,也促进了实验室的良性发展。他所在的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,2012年一年的科研费约1亿元,“我们现在的科研费能够达到3亿元,其中80%来自企业”。
王秀杰的专业是生物信息学,主要用计算机来处理生物学大数据,发现其中的规律。她开发出的GOEAST等生物信息软件成为生物学家广泛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。她曾在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,是我国获得该基金年龄最小的人之一。
“我听到很多科研人员感慨‘赶上好时代’,国家对科研高度重视并且有充足的投入。对此,我们应该更加珍惜。”王秀杰表示。
记者会临近结束时,王昭东说,“我们觉得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科技的春天”。这说出了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心声。